首页 > 今日中国 > 中国概况 > 国民经济的发展
经济体制
2004-06-11 10:49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犹如一个极度贫弱的巨人,近5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全国主要工业品最高年产量仅为:纱44.5万吨,布27.9亿米,原煤6188万吨,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粮食最高年产量也只有1.5亿吨,棉花84.9万吨。这就是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起步点。

    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50余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0年,中国已陆续完成九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最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政府一直推行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专门机构"计划委员会"来规划和制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目标。工厂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农村按照国家计划种植农作物,商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进货和销售,所有的品种、数量和价格都由计划部门统一制定。这种体制使中国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稳定发展,但也严重地束缚了其本身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注意到了中国经济及其发展速度与世界的差异,并作出重大决策:对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78年,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民重新掌握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自主安排农活和处置农产品,由他们自行决定种什么、种多少;在农产品的经营方面也给了农民更多的选择权,取消了统购派购的做法,放开大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取消了过去的很多限制性政策,允许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开办乡镇企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992年,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中国政府有了更加明确的改革方向,这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政府正式发布的文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997年,中国政府又进一步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更大步伐。

    到2001年,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框架也初步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